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


2021-12-19 11:19:24



中国传统节日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和重视。中国传统节日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应该让孩子了解。在清明节来临之际,让孩子在享受传统节日假期生活快乐的同时,了解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  

清明节的来历——  

公历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为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正式确立为法定节假日。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是一年一度中国人对自己祖先表达敬意与感谢之意的节日!  

清明节习俗——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  

端午之戏之一。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而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  

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  

清明节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岷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岷山。岷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岷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祭祀为何这么重要---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是即祭祀逝者的一种活动。在中国,祭祖是和孝道绑定在一起的。若是不参加祭祖,就是一个不孝顺的人,一个忘记祖先的人。  

清明节来临之际,许多学校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或烈士纪念馆扫墓,向先烈们敬献鲜花,在陵园默哀,缅怀先烈英雄事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方式。  

清明假期,人们纷纷去祖坟前祭拜仙逝的祖辈(许多不能回家的人也会在深夜的十字路口焚烧纸钱,念叨着亲人名字,让其收钱。这不能算是迷信,而是怀念亲人、寄托哀思的一种方式)。几刀纸钱在亲人坟前燃烧,鞭炮声中,一锹一锹为亲人添把泥土,寄托对亲人的哀思。追忆与亲人一起生活的日子,亲人们活着时的音容笑貌浮现眼前。  

这种追忆是与已故亲人的再一次近距离接触。带着孩子给祖辈上坟,是教育孩子尊敬长辈、孝敬老人的很好方式,也是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好时机。


上一篇:壮族的节日
下一篇:甘州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