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的小故事7篇


2021-12-20 21:46:37



作品的小故事7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7篇关于作品的文章精选,供各位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作品的小故事(1):

城里新开一家艺术展馆,去过的人无不交口称赞。据说目前展出的虽是无名氏的雕像作品,但人物神态生动、富有生命活力,似乎随时都会动起来,简直堪比奥古斯特·罗丹的作品。

傍晚时分,一个男人踏进了展馆的大门,这已经是一周来他第五次前来参观。之所以会这么频繁地造访,是因为从第二次参观开始,他便觉得展馆中有些不对劲儿,但又说不清问题所在。虽然不是狂热的艺术爱好者,但旺盛的好奇心驱使他想找出原因。

“似乎作品又增加了啊……”男人在心里默念着,上次来的时候,记得最后一件作品上的标签贴的是“作品17号”,但刚才无意中瞥了一眼,发现已经有了“作品18号”的标签。但是,他又狐疑地打量着这件作品,非常眼熟,感觉就是上次来时看到的17号。那么,多出来的那件展品究竟在哪里呢?

他环顾四周,这些雕像作品形态各异,只有一点是共同的:它们的手指与墙壁连在一起,看上去,简直就像是与墙壁、与这间屋子融为一体。有的表情惊恐,有的偷偷摸摸,甚至还有个踮起脚尖的孩子的雕像,全都栩栩如生。

那些全都是以前看见过的,男人一个个地寻找过去,最后在展馆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发现紧贴地面的墙壁上竟然也贴着标签。他四顾无人,趴下去想看个清楚。

“作品X号”,标签上赫然这样写着。但是作品在哪里呢?

男人心里很是纳闷,但随即看见标签旁有一个红色的按钮,旁边贴着一张更小的字条:“危险,请勿触碰。”

对好奇心强烈的人来说,这简直就像在说:“我很有趣,请快碰我。”

而男人,早说过他有着旺盛的好奇心,天人交战了一会儿,他终于忍不住伸出手去……

第二天一早,参观者再次涌入展馆。一个小女孩拉着妈妈的手,忽然叫道:“妈妈妈妈,又有新的雕像了。“

她所指的,是一个趴伏于地上的男人雕像,标签上写着:“作品X号。”

作品的小故事(2):

  看过一幅新闻摄影作品:一列火车飞驰在青藏铁路大桥上,底下有一群藏羚羊横穿而过,前后排成一条纵队,与头顶上呼啸而来的火车形成直角。对照鲜明,静中有动,无声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铁路、风驰电掣的火车、欢快奔跑的藏羚羊,各取其道互不干扰,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在方寸之间被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拍案叫绝。
  这是“《影响2006》CCTV年度新闻图片”的获奖作品之一,题为《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作者是《大庆晚报》的摄影记者刘为强。
  早在青藏铁路设计之初,设计者就充分考虑了环保课题,为了保障沿途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自由迁徙和繁衍,青藏铁路沿线共设置了33处野生动物通道。2006年6月23日,一列试运行的火车驶过青藏铁路野生动物通道五北大桥,与此同时,一批迁徙的藏羚羊从桥下经过,这一美妙和谐的瞬间,被刘为强手中的镜头定格了。
  作品的摄影技巧无可挑剔,但换了别人恐怕也不难做到,难就难在,并非谁都能遇上这种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摄影者要与火车、藏羚羊同时出现在同一地点。尤其是火车与藏羚羊,二者不仅毫不相干,而且随时都在高速跑动,总不能让它们都乖乖地停下来给人拍吧?刘为强无疑是幸运的,占尽天时地利,这幅作品的产生几乎是个奇迹,获奖当属意料之中的事。
  我对摄影粗通一二,业余时间也喜欢鼓捣两下。或许是无知者无畏,惊叹羡慕之余,我曾暗想,假如自己也有那么好的运气,恰巧赶上了,不照样能捧个大奖回来吗?然而,那天看了颁奖典礼,听到主持人与刘为强的一段对话,却令我汗颜不已。
  主持人问他:“你看这张照片,在海拔四五千米的无人区,你和火车、藏羚羊,出现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的几率有多大?”
  刘为强回答说:“用摄影的语言说这是一个瞬间,很短很短,因为藏羚羊生性特别胆小,即使人离得很远的情况下,它早已跑掉了。我拍这张照片的时候,在前面挖了一个掩体,有半米多深。我潜伏在掩体中,上面再盖上东西,所以藏羚羊才能有幸从对面冲到我的镜头跟前,实际上藏羚羊经过的时候大约也就是几秒钟,但是我在掩体中等了8天8夜!”
  主持人又问:“当你等到第7天的时候,怎么知道第8天藏羚羊一定会来?如果第8天还不来,第10天还不来,你怎么办?”
  刘为强不假思索:“我还会等下去,实际上我也知道,就是等到8天,甚至等到18天也不一定能等到这个瞬间,但是作为一个记者,我就应该坚守在那儿,就是为一个美好的瞬间,我可以等,别说是8天、18天,28天我也会等……”
  恍然大悟,原来所谓的“奇迹”并非妙手偶得,而是势在必得,在那一瞬间来临之前,有可能是永无止境的默默追求!想起另一位摄影家弗兰斯,他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著名摄影记者。曾有不少人问过他,“你对自己最成功的那幅作品有何体会?”他这样回答:“人们总是喜欢问我照片的光圈和快门速度,我告诉他们,这张照片的曝光是43年又1/30秒!”
  当一夜成名、一日暴富的故事在我们身边一再上演时,人们总是习惯称之为奇迹,然后津津乐道,艳羡不已。的确,奇迹往往在瞬间产生,谁不渴望一觉醒来,好运突然降临到自己头上。可有一个事实无法否认——世上没有哪个人创造奇迹是依靠瞬间的,忽然的事情从来未曾忽然过。

作品的小故事(3):

她出生在美国纽约州乡下的一个农民家庭,一生下来就没有见过父亲。上小学四年级时,母亲和一个相爱已久的黑人青年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为了生计,她只得辍学到一家农场当雇工。她每天5点起床,要做30多人的早饭,然后去割干草、照料牲畜、熬奶油,一直到晚上10点才能上床睡觉。

这样的劳作一干就是16年,27岁时,她与在另外的农场干活的一个青年雇工托马斯结婚,先后生育了11个孩子。婚后的几十年里,她几乎没离开过家,日子都是在照料孩子的忙碌生活中度过的。

40年过去了,她67岁时,丈夫被马踢伤,不久便不治身亡,她就和小儿子夫妻一起生活。从这时起,她患风湿症的手指开始麻木,失去了劳动能力。时间一长,连小儿子也开始嫌弃她了,觉得她是一个多余的人。为了恢复手指功能。70岁时,她用自己过去使用农具和织针的手拿起了画笔。说是画笔,其实不过是一把现成的刷漆用的板刷。她用这把板刷蘸着刷门廊和厨房地板用的油漆开始画起画来。

小儿子一家人完全漠视她的存在,任由她每天在自己的房间里四处涂鸦。直到她创作的第一幅作品《农场·秋》装饰在托马斯·德拉格斯特亚的商品陈列窗时,小儿子才大声惊呼:“天哪,原来我妈妈是个画家!”此时,她已经75岁了,人们从《农场·秋》的署名上,第一次知道了她的名字:安娜·麦阿利·莫泽斯。

很快,“莫泽斯老奶奶画家”称号传到纽约,纽约的各大报刊相继刊载了莫泽斯的作品,人们被她古稀之年学画画的精神所感动,更被她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原始而古朴的气息所震撼。不久,莫泽斯的作品又传到了国外,法国卢浮宫近代美术馆收购了她的一幅作品,出价高达100万美元。在普希金美术馆举办莫泽斯的作品展时,排队参观的人达11万之多。“莫泽斯老奶奶圣诞贺片”年销售量多达2500万张。

莫泽斯是个幸福的人。从她70岁拿起画笔到101岁去世前的26年里,她一共创作出了近300幅作品,其中有100多幅作品被世界各地的美术馆所收藏。她去世时,成千上万的美国人自发地为她送葬。

不能说“少年学易老学难成”,只有学而不倦才是一个人开花结果的必备条件。有时候,人格的完美是需要以一生为单位来衡量的。

一个人在想学的时候就学好了,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作品的小故事(4):

看过一幅新闻摄影作品:一列火车飞驰在青藏铁路大桥上,底下有一群藏羚羊横穿而过,前后排成一条纵队,与头顶上呼啸而来的火车形成直角。对照鲜明,静中有动,无声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铁路、风驰电掣的火车、欢快奔跑的藏羚羊,各取其道互不干扰,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在方寸之间被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拍案叫绝。

这是“《影响2006》CCTV年度新闻图片”的获奖作品之一,题为《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作者是《大庆晚报》的摄影记者刘为强。

早在青藏铁路设计之初,设计者就充分考虑了环保课题,为了保障沿途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自由迁徙和繁衍,青藏铁路沿线共设置了33处野生动物通道。2006年6月23日,一列试运行的火车驶过青藏铁路野生动物通道五北大桥,与此同时,一批迁徙的藏羚羊从桥下经过,这一美妙和谐的瞬间,被刘为强手中的镜头定格了。

作品的摄影技巧无可挑剔,但换了别人恐怕也不难做到,难就难在,并非谁都能遇上这种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摄影者要与火车、藏羚羊同时出现在同一地点。尤其是火车与藏羚羊,二者不仅毫不相干,而且随时都在高速跑动,总不能让它们都乖乖地停下来给人拍吧?刘为强无疑是幸运的,占尽天时地利,这幅作品的产生几乎是个奇迹,获奖当属意料之中的事。

我对摄影粗通一二,业余时间也喜欢鼓捣两下。或许是无知者无畏,惊叹羡慕之余,我曾暗想,假如自己也有那么好的运气,恰巧赶上了,不照样能捧个大奖回来吗?然而,那天看了颁奖典礼,听到主持人与刘为强的一段对话,却令我汗颜不已。

主持人问他:“你看这张照片,在海拔四五千米的无人区,你和火车、藏羚羊,出现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的几率有多大?”

刘为强回答说:“用摄影的语言说这是一个瞬间,很短很短,因为藏羚羊生性特别胆小,即使人离得很远的情况下,它早已跑掉了。我拍这张照片的时候,在前面挖了一个掩体,有半米多深。我潜伏在掩体中,上面再盖上东西,所以藏羚羊才能有幸从对面冲到我的镜头跟前,实际上藏羚羊经过的时候大约也就是几秒钟,但是我在掩体中等了8天8夜!”

主持人又问:“当你等到第7天的时候,怎么知道第8天藏羚羊一定会来?如果第8天还不来,第10天还不来,你怎么办?”

刘为强不假思索:“我还会等下去,实际上我也知道,就是等到8天,甚至等到18天也不一定能等到这个瞬间,但是作为一个记者,我就应该坚守在那儿,就是为一个美好的瞬间,我可以等,别说是8天、18天,28天我也会等……”

恍然大悟,原来所谓的“奇迹”并非妙手偶得,而是势在必得,在那一瞬间来临之前,有可能是永无止境的默默追求!想起另一位摄影家弗兰斯,他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著名摄影记者。曾有不少人问过他,“你对自己最成功的那幅作品有何体会?”他这样回答:“人们总是喜欢问我照片的光圈和快门速度,我告诉他们,这张照片的曝光是43年又1/30秒!”

当一夜成名、一日暴富的故事在我们身边一再上演时,人们总是习惯称之为奇迹,然后津津乐道,艳羡不已。的确,奇迹往往在瞬间产生,谁不渴望一觉醒来,好运突然降临到自己头上。可有一个事实无法否认——世上没有哪个人创造奇迹是依靠瞬间的,忽然的事情从来未曾忽然过。

作品的小故事(5):

  这次去北京,周志杰可算大开眼界老同学张成玉带他去见了当今书法界的几位名人。张成玉一脚踏在官场,一脚踏在书法界,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在他的授意下,周志杰没费力气就得了三幅墨宝。这可是动辄上万元的宝贝,周志杰亲眼见到有收藏家慕名而来,一掷千金,为的就是淘得几张这种皱巴巴的、薄薄的宣纸。
  因为是书法家的即兴之作,作品没有装裱,不过也好,周志杰的家离北京还有好大一段距离,没有装裱的宣纸反倒更容易保存,更便于携带。
  周志杰把三幅书法作品带回家,如获至宝,常常展开来细细揣摩。书法家的作品就是不一样,龙飞凤舞的,据说那叫草书。要不是书法家落笔之后当面诵读过,他根本就不知道人家写的是什么,又是草书又是繁体的,艺术这东西可不是谁都能欣赏得了的。
  这不是正宗的白纸黑字吗?它咋就这么值钱呢?周志杰是个门外汉,搞不懂书法的意义和精髓,不过从那时开始,他爱上了书法。买了纸笔和字帖,他就开始闭门演练。临帖时才知道,这书法还真是博大精深,绝非易事,单是那一支毛笔吧,它水淋淋、软绵绵,却执拗得很,一点也不听使唤,以至于每次提起笔来手都会抖个不停。这样闭门造车练了差不多一年,仍然不得要领,他有些急了,觉得应该找人切磋一下才好,经过仔细打听,发现他所在的小城原来也藏着好些书法爱好者,不久前,还成立了书法沙龙。
  那晚,周志杰欣赏过名家墨宝之后,兴之所致也操练了一番,其中有两三幅作品自我感觉还不错,他准备带上这几幅字去沙龙,新认识的书法朋友有约,要带上个人作品相互评论,共同进步。
  因为玩味得很投入,他睡得很晚,早上起来,老婆把书房整理得井井有条,他收拾了一下,带上自己的作品便出了门,沙龙活动就要开始了。
  把自己的作品交出去,然后品评别人的作品,这是活动的第一项,因为时间有限,大家立刻投入到活动之中。
  周志杰随手翻了一些人的作品,打眼一看也是挺漂亮的白纸黑字,可是真要说出哪里有问题,以周志杰这半桶水的水平,还真是难为他了。可自己是第一次参加沙龙,不能在大家面前丢脸啊!想到这儿,周志杰眼珠子一转,有了主意,他装作内行的样子,带着批判的眼光仔仔细细看了其他人的作品,然后拼命在脑子里搜刮一些平常看的书法教材上的点评词句,比如:欣赏书法就像欣赏美女,首先体型要匀称,字的结构啊,比例啊,都要给人以美感才行,笔画粗细不均,间架结构松散这可是书法作品的硬伤。他稍做整理,在发表意见阶段就照搬书本,慷慨陈词,之后又大谈北京书法家作品如行云流水,完美无瑕,并承诺一有机会一定要带个别好友到自家来欣赏大家的墨宝,然后话锋一转,抖出了小城书法爱好者存在的各种问题。
  有共同爱好就是不一样,大家不说虚话不说套话,直接点名说出某人的问题之所在。所有的书法爱好者都认真记录以期改正,搞这种活动,就是为了使大家不断进步么。
  同样的,周志杰也得到了许多指导性意见,有位老兄不客气地说,书法不是画符,还要完成文字所承载的传播信息的任务,因此练书法的人首先要端正态度,正经写字。其他人则说他的布局不合理,运笔滞涩生硬不一而足,周志杰记下了大半篇,除了说他没有正经写字这话让他感到莫名其妙之外,其他问题他都能接受:刚刚入门,他也知道自己作品缺点多多。
  已经过去了大半天,大家仍然兴致勃勃地议论纷纷,活动结束前,大家又拿回自己的作品仔细玩味,一边看笔记本上朋友们提出的修改意见,一边看自己写的字,一个个默默颔首心悦诚服,不错,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回去一定要继续苦练,克服缺点发扬长处。
  周志杰最后才找回自己的作品,他慢条斯理地把作品展开,准备对症下药,好好改改自己作品中存在的毛病。
  可是,他忽然愣住了。
  回到他手里的那两幅作品,正是被他视若珍宝的大师的墨宝。
  原来他走得匆匆,加上老婆又整理了他的书房,他竟然拿错了,误把大师的墨宝当成了自己的作品。

作品的小故事(6):

  王新做梦都想成为一名摄影家,整天背着一架照相機东奔西跑,可是忙乎大半辈子,一张好照片也没拍到,为此他郁闷极了。
  这天,王新受到老同学刘乡长邀请,参加他们乡里举办的摄影大赛颁奖大会,只见台上大屏幕跳出一幅巨照,主持人宣读道:这幅作品名为《雄鹰展翅》,把一座古亭拍得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极具视觉冲击力
  这幅作品的获奖词十分华丽,评委们把它夸得天上有地下无,什么采用大仰角逆光拍摄啦,色彩梦幻啦,运用了创新的抖动特技啦,听得王新又羡慕又嫉妒。主持人清了清嗓子,最后宣布道:有请本次大赛一等奖得主王新!
  王新一听,蒙了。啥?这张照片是我拍的?他细细回想了一下,那天,他参加完这次比赛的采风活动回到家,因有急事要出差,看都没看,就把照片一股脑全发给了刘乡长,让他帮忙挑选、取名、送评了。但对于这张照片,他可是一点印象也没有呀!
  王新稀里糊涂上台领了奖,回到座位立即登录电子邮箱,找到那天发照片时保存的底稿,按照拍摄顺序一张张地翻阅起来。
  哪知,他翻着翻着,忽然一拍大腿,整个人像中了邪似的,一边叫喊着我再也不玩摄影了,一边要摔手中的照相机。
  刘乡长看王新不对劲,一把把他拉到旁边,问道:怎么了?是不是对我替你这照片取的名字不满意?
  王新摇摇头,苦笑道:不是,这张照片是我那天绊了一跤,不小心碰到快门,无意中拍摄的。

作品的小故事(7):

我看到一张新闻照片:一列火车在青藏铁路大桥上飞驰。一群藏羚羊过桥,前后排成一列,与头顶上呼啸的火车成直角。对比清晰、安静、感人,无声的画面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铁路、快速行驶的火车和唧唧喳喳的藏羚羊都各走各的路,互不干扰。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在平方英寸中被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令人惊叹。这是获奖作品《影响2006》央视年度新闻图片之一,题为《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作者是大庆晚报的摄影师刘伟强。早在青藏铁路的设计中,设计者就充分考虑了环境保护的问题。为了保证青藏铁路沿线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自由迁徙和繁殖,青藏铁路沿线建立了33条野生动物通道。2006年6月23日,一列火车通过了青藏铁路野生动物通道——北大桥。与此同时,一群迁徙的藏羚羊从桥下经过。这个美妙和谐的时刻被刘伟强的相机捕捉到了。这些作品的摄影技巧是无可挑剔的,但恐怕别人也不难做到。困难在于,并非每个人都能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摄影师必须与火车和藏羚羊在同一个地方。特别是火车和藏羚羊,彼此没有任何关系。他们随时都在高速奔跑。难道他们不能乖乖地停下来拍照吗?刘伟强无疑是幸运的,它利用了正确的时间和地点。这部作品的创作几乎是一个奇迹,这个奖项是意料之中的。我对摄影有一般的了解,喜欢在业余时间做。也许无知的人无所畏惧,对嫉妒感到惊讶。我曾经对自己说,如果我运气这么好,碰巧赶上了,难道我还能赢回一个大奖吗?然而,看着那天的颁奖典礼,听着主持人和刘伟强之间的对话,我深感惭愧。主持人问他,“看这张照片。你、火车和藏羚羊同时出现在海拔4到5公里的无人区空的可能性有多大?”刘伟强回答说:“在摄影中,这是一个瞬间,非常短,非常短,因为藏羚羊非常胆小。即使人们离得很远,它也已经跑掉了。当我拍这张照片时,我在自己面前挖了一个超过半米深的掩体。我潜伏在掩体里,用什么东西盖住它,所以藏羚羊很幸运地从对面冲到了我的相机前。事实上,藏羚羊经过了几秒钟,但我在地堡里等了8天8夜!”主人问:“当你等第七天的时候,你怎么知道藏羚羊一定会在第八天来呢?如果你8号和10号不来,你会怎么做?”刘伟强不假思索地说:“我会等,事实上,我也知道即使我等8天甚至18天,我也不一定会等这一刻,但作为记者,我应该坚持下去,那就是,为了一个美好的时刻,我可以等,更不用说8天,18天,28天,我会等……”突然意识到,原来所谓的“奇迹”并不是一只奇妙的手偶然出现的,而是必须的。在那一刻到来之前,可能会有无尽的无声追求!想想另一位摄影师,弗兰斯,他是《国家地理》杂志的著名摄影师。许多人曾经问他,“你对自己最成功的工作感觉如何?”他回答说:“人们总是喜欢问我照片的光圈和快门速度。我告诉他们这张照片的曝光时间是43年零1/30秒!”当一夜成名和每天繁荣的故事在我们身边重复时,人们总是习惯于称之为奇迹,然后津津有味地谈论它们。事实上,奇迹经常在瞬间发生,任何不想突然醒来的人都会有好运降临。但是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世界上没有人能在瞬间创造奇迹。突发事件从来不会突然发生。


上一篇:【推荐】活宝的故事3条
下一篇:金砖的小故事4篇